上海公交借RFID辅助定位,令实时到站信息预报准确度提高3%
微信扫描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,查询“上海公交”APP,看车站电子显示屏,这些都可以轻松知晓下一班车的到站时间。预报公交车到站时间在上海已经常见,但乘客不知道的是,其他城市多为“站次预报”,而上海在全国率先挑战“时间预报”:不但锁定下一班车位置,还要告诉乘客“几分钟后到”。
车载GPS启动“慢热”
一些乘客发现,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报不够准。比如,刚显示“等待发车”,突然车子就停到了面前,猝不及防;说好3分钟后到站,可时间已到,却继续显示“还有2站,约3分钟”。 考虑到路况等因素,尤其是早晚高峰期间,预报调整几次,不足为奇。但是,车辆有时刚刚开出始发站,受拥堵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小,为什么预报也会不准呢?“这与车载GPS的‘慢热’有关。”久事公交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杨复彬解释,公交车等待发车时一般都会熄火,GPS定位设备也相应停工,等到重新发车再恢复。冷却的发动机在升温过程中,GPS要经历一段适应期,才能开始工作。这一小段“时间差”,影响了进站预报的准确度。
只靠GPS先天不足
“上海主动选择到站预报的高难度模式,是想提供更精准到位的出行服务,让乘客知道具体要等多久。”杨复彬说,“况且,GPS技术有先天不足。一旦进入隧道等封闭环境,没了信号,后台就会与车辆短暂失联,暂时丧失预报功能。”
他补充说,高架桥下的GPS信号也比较弱。比如,主要在延安路高架下方行驶的中运量71路,仅凭车载GPS很难持续定位。“我们在沿途引入RFID(射频识别)技术辅助定位,并增设了许多GPS信号增强器,确保71路的到站预报准确率。”
杨复彬分析,“站次预报”完全依赖GPS数据,“时间预报”则在此基础上,做大量运算、处理和分析,继而建立模型,努力给出更精确的预测。
预报准确率提高3%
杨复彬透露,上海公交实时到站信息预报的准确度,去年为88%-89%,今年提高到了91%-92%。“道路拥挤状况难以预测,预报不可能百分百精确。”他坦言,准确率接近九成,已经很不容易,再每升1个百分点,都是难上加难。
3%的进步,得益于一项技术改进——所有发车屏全部升级,与调度室电脑和中途站预报屏同步连接。“这就解决了发车阶段GPS的‘慢热’问题,后台无需再等GPS提供数据,只要根据发车屏来预报发车时间。”杨复彬强调说,信息预报等各类公交智能化系统,都离不开一个坚强后盾——久事公交集团今年3月投用的全新数据中心,存储容量由140TB提升到900TB;带宽由200M提高到450M;运算能力涨了几倍。
精准预报时间,需要海量运算,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要求很高。“比如,今天是周一早高峰又遇到下雨,后台就会去数据库寻找相似的关键词。存储量越大,有价值的数据越多;运算能力越强,越快找到。由此建立的模型就越完善,预报准确率也会水涨船高。”